

2025年广东生猪产销形势最新解读与企业应对建议
来源:bob手机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4-25 17:38:402025年3月2日,广东省生猪产销形势分析会在韶关市召开。会议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薛念波副处长主持,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陈楚楷、全国畜牧总站统计信息处处长于福清博士、中山大学陈瑶生教授、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小红教授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会议聚焦2024年生猪产销总结与2025年形势研判,围绕产能调控、市场供需、政策支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讨论。本报告结合会议内容与最新行业数据,梳理生猪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为行业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广东省生猪产能呈现出稳步恢复的良好态势,这一成果的取得,大规模的公司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在大规模的公司的带动下,全省生猪自给率达到76.8%,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3.1%,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从全国层面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2-2024年期间经历了重要调整。到2024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62万头,同比下降1.5%,是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目标保有量的104.6%,这表明全国生猪产能正逐步趋向合理水平。
区域方面,产能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南方地区能繁母猪存栏量占比提升至全国的2/3,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虽然具备饲料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在疫病防控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其产能的增长。
在企业层面,行业内头部企业的产能集中度稳步提升,产能布局持续优化。TOP20企业出栏量已占全国的30.7%,头部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占比也达到了26%。随着行业发展,头部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负债率下降,现金流更加充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小散户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之间的竞争和行业变革中加速退出市场。在此过程中,代养模式(如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占比逐渐提升,逐步推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广东省作为生猪产销大省,尽管目前产能恢复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不断加剧,成为摆在广东省生猪产业面前的双重压力,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应对。从近期数据分析来看,生猪产能产量均保持平稳增长。1月份,全省生猪出栏约340万头,同比增长0.6%。1月末,全省能繁母猪存栏207万头,同比增长7%,为全省正常保有量(190万头)的109%,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产能调控目标任务。
当前生猪价格维持在15-16元/千克左右,价格较春节期间有所回调,但养殖仍保持较好盈利水平。这一盈利状况的实现,得益于能繁母猪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养殖企业的成本控制。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全国全年出栏一头肥猪的平均盈利达到214元。这一显著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在供应端,生猪供应同比减少,市场供需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推动价格逐步回升。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价格大大下降,极大地带动了养殖成本的降低。2024年,养殖成本降至15.1元/公斤,处于202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水平,为养殖企业盈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广东省,生猪养殖企业也普遍受益。行业整体盈利状况良好,进入2025年初,部分企业在出售肥猪时依然保持盈利状态。根据本次会议各个参会企业的口头汇报数据,2025年1-2月这一些企业出售一头肥猪平均盈利200多元,展现出广东省生猪养殖行业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被政府约谈,民众对养殖污染的投诉也显著增多。在此背景下,绿色养殖模式加速推广,如楼房养猪和种养循环模式,推动了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全国数据)。然而,仍有部分企业面临环保舆情和监管压力,需进一步强化政企协作,推动环保合规发展。
在防疫方面,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仍是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企业需强化防疫管理,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同时深化内部管理、降本增效,以增强市场竞争力。2024年,全球多地非洲猪瘟疫情频发,进一步凸显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养殖企业不仅要应对环保压力,还需在疫病防控上持续发力,以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猪进口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2024年,中国累计进口猪肉107万吨,同比下降30.8%,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这一趋势主要源于国内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使得猪肉供应趋于宽松,对外依存度逐年降低。同时,2024年进口猪肉均价为14.3元/公斤,低于国产猪肉批发价21元/公斤,但随着国内冻品库存偏高以及进口贸易商对后市预期的谨慎,进口猪肉的价格上的优势逐渐减弱。
在出口方面,肉出口量相对较少,大多分布在在香港、澳门等周边地区。2024年1-9月,中国累计出口猪肉1.97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量与去年变化不大。出口企业需逐步提升产品质量,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2024年猪肉消费量维持在5700万吨左右。然而,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对长期需求形成一定抑制。不过,短期内在政策提振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内需),猪肉消费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预计2025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长约3%,市场供应总体相对充裕。然而,受季节性需求波动和阶段性产能释放的影响,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的可能性。广东省作为生猪产销大省,自身消费市场庞大且产业基础良好,企业若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仍有一定盈利空间。但随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更看重精细化管理和市场策略。
2025年生猪价格重心将稳步下移,预计全年价格波动区间在14.5-15.5元/公斤之间。价格趋势将呈现先跌后涨的态势,上半年受消费淡季和产能释放影响,猪价可能继续探底,最低点或出现在一季度,均价在13.00-14.00元/公斤;下半年随着需求恢复,猪价有望回升,高点或出现在第三季度,均价在16.00-17.00元/公斤。养殖企业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优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以确保盈利空间。
2024年全国平均养殖成本约为15元/公斤。2025年,受饲料价格波动影响,养殖成本中枢可能上移至15.5-16元/公斤。大规模的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以及产业链整合,有望逐步降低养殖成本,保持竞争力。然而,中小养殖户可能面临更加大的成本压力,行业盈利空间整体收窄,部分企业或面临亏损风险。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要做好生猪产能监测与调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政策支持将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需积极关注政策动态,争取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强化冻肉储备与进口联动机制,推动“收储托市”,以稳定市场行情报价。此外,广东省鼓励企业淘汰低效产能(如弱仔猪、低产母猪),优化生产节奏,提升产业整体效率。
在生猪产业升级中,“适度规模”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部分企业提出,存栏量达到100万头左右较为适宜,既能保证生产效率,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企业应依据自己真实的情况选择正真适合的规模,避免盲目扩张。适度规模有助于减少相关成本、提升效益、降低风险。例如,部分企业在2025年选择维持现有产能规模,以确保稳定经营,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竞争力。
生猪销售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化,不同体重段、品种、肉色等因素会导致价格差异。例如,优质肉种如黑猪肉、有机猪肉等高端猪肉的市场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价格差可达每斤10元。企业需加强市场调查与研究,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推广优质地方品种(如粤东黑猪),开发预制菜、冷鲜肉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对接大湾区消费升级需求。
推动广东省生猪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生产、屠宰、销售全链路数据互通,提升市场响应效率。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合理规划生产节奏,规避风险并提升效益。在当前数据驱动的时代,强化数据能力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例如,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如猪场巡检机器人、无针注射等新兴技术,正在推动行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1、降本增效: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优化母猪PSY(目标22),降低料肉比至2.7:1以下。同时,利用新技术开发替代蛋白饲料资源,逐步降低饲料成本。
2、风险对冲:利用“保险+期货”工具锁定利润,参与集团化集采,降低动保、饲料成本。
3、社会责任:强化环保合规,如达标排放认证,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缓解用地与社区矛盾。同时,推动绿色养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025年,生猪产业将正式步入“微利时代”,行业竞争焦点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内卷”。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省生猪产业需依托政策支持与科学技术创新,巩固产能调控成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本次广东省生猪产销形势分析会为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平台,与会代表就生猪产业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认为,2025年生猪市场将保持平稳发展,但整体价格波动区间可能进一步收窄。企业需注重产能调控、成本控制和市场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议还强调,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至关重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与探讨,希望可以为广东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